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网络原创文学 >新浪生活 > 新闻报道
 

我的艺术观-黄宇独白

新浪网网友 黄宇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0日 14:08 新浪生活

  我想,有时候一个人只要贴近“艺术”利马他就上升了一大截。一提到艺术 人们自然会想到:齐白石、张大千、毕 加索等等。一提到艺术人们会想到李 白、梅兰芳、桌别林等,非此就不是高雅艺术。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的艺术才 是艺术, 艺术是阳春白雪。艺术被高雅所垄断,被少数人所占有。成功者是 一个碑,一个模具,大家都要向他看齐,接受他的改造。

  这几年自己感觉越来越俗,竟然良莠不分,原来喜欢的高雅、哲理深奥的艺 术居然不喜欢了,看着看着嫌麻烦不愿 深入地去考虑,竟然和孩子们一样喜 欢起侏罗纪公园、狮子王之类的东西。甚至看了热闹、开心解闷就行。人家 说老孩小 孩还真有了体会。尤其看那些需要捉摸一会的东西,更是麻烦,觉 得无所谓,标准也要求的越来越低,看来这是脑子的退化 吧。

  艺术品如果一旦作为形象(或抽象)出现,在不断增强或衰退的大脑里会不 断变换它的位置,是艺术品本身的变化 还是脑子有了变化?真有点:是庄周 做梦变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了庄周的味道。苏东坡曾说:“但愿人长久 ”,人长 久不了呢?人的认识在不断的变化,生理和心理也在不断的变化。 先入为主、习惯影响之深也是欣赏艺术的一条难越的堑沟 。本人发现收藏家 或画家对某派作品欣赏的同时大都排斥其它派,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作 为生意人反倒基本上能站在 对立面的中间,能够比较清楚的发现各方的优缺 点。并不完全是受利益的支配。如果不是艺术品本身的问题,那么我们本身 的欣赏习惯就值得怀疑了。

  且看诗经,句子多么优美,俗吗?不俗。他来之民间,实际是普通人的作品 。也许人们会说那是经过古人整理过的 ,已经做了润色。

  好!那么汉隶呢?你看汉代的竹简、碑文,笔笔浑朴,神采、风骨之中有俚 俗之气吗?不用说甲骨文、钟鼎文了。 你也会说当时一国之尊、百乘之家都 是请的名流高手制作而成。可民间普通人随葬的器物、文字、图画在懂行的 人眼里从 没有人看到水平低的。博物馆里的陶器、石器在收藏家眼里是非常 美的东西,那可不是名流高手而做,再说元明时期的清花 瓷不论官窑也好民 窑也好,收藏家、专家会有许多赞美的语汇。

  野兽派玛提斯的作品在刚展出的时候,不知有多少名人贵族返胃,现在呢?

  文革时代的“样板戏”当时看的头疼,今天许多人看来觉得不错,甚至将当 时的缺点异化为优点。

  有趣的是:艺术品离开我们时间越久它的“艺术水平”界线越不明显。

  由此可见,人们的眼睛、嗅觉、思维并不十分可靠。艺术欣赏的习惯有更深 层的原因。如果想进一步探讨这些原因 ,需要将艺术本身、欣赏者本身的专 业知识、艺术的时代性、共同标准、少数人的标准等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不然对艺 术的理解只能是盲人摸象,或者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今天,坐在电视机前看“环珠格格”,的人相信各种层次的都有,不一定全 是俚俗的大众。生活不一定天天需要高 雅,需要阳春白雪;生活不一定天天 需要绅士风度。阳春白雪就不能掺到下里巴人里面?我们活的很累有时为了 消遣,不 把“艺术性”看的那么重要,不把偶像看的那么重要,这就是我的 艺术观。

  联想到前两年画家吴冠中和张仃的争论,如果是两个商贩互相指责对方的 商品有毛病,顾客的选择往往是谁的也不 要了,好在艺术家、商人都还没 有傻的到了同归于尽的程度,因此总少不了有一堆人来捧场。

  目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高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正 在威胁着我们的人文观念、价值观念,科 学和艺术将要走到一起,也快到 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时候了,还说不定怎么样呢?暂时不考虑那么多, 享受一下现代 艺术的乐趣吧。不管粗俗也好、高雅也好。自己觉得什么好 就什么好。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网络原创文学 >新浪生活 >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