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新浪网 > 新闻报道
 

"高原脊梁"舞出藏族人民的崛起和腾飞
--访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编导马东风、沙丁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6月25日 19:46 新浪网

  深厚、低沉的左概声中,灯光下,一群伏地的、穿藏袍的男人。他们铺展为高原坚 厚的大地--质朴、凝重而悠远。

  大地在蠕动……,左右蠕动……;连绵起伏;某一点在跳动……;这跳动在逐步扩 展,犹如大地的心脏……声音沉闷而有力。突然,一切都凝住不动了,只听到脚下的踏步声 。这踏步声开始是一个人的,慢慢转为数人、数十人、数百人的脚步声。有强、有弱,纷至 沓来,震撼人心。沉稳的脚步声逐渐加快,一直发展成快速的踢踏舞步,激昂、激烈。

  在这触及心灵的踏步声中,引出一段高亢的藏族男子歌声。歌声中,六十名男子在 用整个身躯舞动,大地在颤抖,厚重的服饰在悉悉作响……脚下仍是激烈快速的踢踏,展现 出世界屋脊上藏族男人的强悍和粗犷。快速激昂的踢踏舞步推出了无伴奏的那曲男声牧歌。 单纯、自由、飘逸。

  这是即将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演的大型西藏乐舞《珠穆朗玛》中的一幕"高原脊梁" 。这部由文化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乐舞以100分钟的时间长度浓缩了西藏 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6月25日、26日,北京观众将一睹雪域高原神秘的风采。为了使 广大观众及时了解该剧彩排的情况,记者特地采访了"高原脊梁"这一幕的编导马东风和沙 丁。

  四川省歌舞剧院的编导马东风说,"高原脊梁"表现了在阳光下的高原,由于恶劣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藏族人民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我在舞蹈词汇的运用上比 较夸张、大胆,蹲屈、抑动、手劈、腾挪等变形的人体动作,着重表现了厚重悠远的高原神 韵及迈入现代化的青藏高原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那曲地区艺术团副团长,曾编导过97回归《万人果桌》晚会的藏族著名编导沙丁 在编导这段舞蹈时运用了"堆谐",他说:"堆谐"是一种民间舞蹈,我在遍这段舞蹈时, 不是照搬原样的,而是经过自己的提炼和加工,并有所发展和创新。青藏高原的崛起,代表 着藏民族的形成和壮大,因此我要用舞蹈动作表现藏民族的粗犷、豪放,男子汉的气概、藏 民族的精神。太阳是万物之源,拥抱土地、拥抱太阳、享受阳光。在藏戏、牧歌、山歌三种 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用在一个层面上,这其中既有藏戏的威武风格、藏北牧区男子粗 犷的一面,也有非常凝重的音乐节奏。口哨音乐用在舞蹈中,这是我的一个创新,实际上牧 区的山歌、牧歌都离不开口哨;另外在舞蹈编排上,我充分运用了藏族服饰上的饰物,这种 装饰性很强的饰物,一走起来是一种声音,而跑起来就会是另外一种声音,而由口哨和饰物 发出的声音引发而出的舞蹈动作,很活泼、浪漫。

  沙丁还特地介绍了"堆谐"这种藏族民间舞蹈,"堆"泛指阿里地区及雅鲁藏布江 上游的定日、拉孜、萨迦等县。"谐"即歌舞之意。因此,这些地区的歌舞人们称之为堆谐 。

  "堆谐"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叶,这时正值萨迦王朝兴起,萨迦、拉孜一带便成为全 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堆"地区出现了一种叫"扎念" 的六弦琴,其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民间舞蹈的伴奏乐器。致使这种顿地为节、连臂踏歌的农村 圈舞(果谐)开始演奏,在纯音乐中踏出更多灵活多变的节奏性步伐,构成了堆谐舞蹈的雏 形。

  "堆谐"多以脚下点子和动作为主,情绪欢快、热情,动作灵巧而又自娱性很强。 它的表演没有正规的舞台,但一般情况下舞跳时脚下放一块木板。这样踩脚时便于听出答答 答的节奏声。它没有固定的演出时间和地点,是在劳动的空时间,大家聚集在一起便可边唱 边舞,但主要是每逢过年节庆和结婚典礼时举行这种歌舞活动。

  "堆谐"跳时是根据舞者的人数而定。人多时大圆圈,人少时小圆圈或半圆圈,更 多的是站成一排。人数不受限制。领舞者站在最前列手持扎念琴边弹、边唱、边舞,大家一 起跟着边唱边舞。堆谐分快板和慢板,线条满班,跟歌词的段落跳几段,然后跳快板结尾。 慢板时按顺时针方向移动,快板时基本上在原地舞跳。堆谐的基本步伐和手势有"三步一提" 、"围腰手"、"两步一踩"、"前后甩手"、"原地踏步三步踢"等。跳时要求上身平稳 ,下身灵巧,节奏清脆,要表现出轻松、愉快的思想情绪。

  据悉,大型乐舞《珠穆朗玛》是首次用舞台表演形式来演绎藏民族对生命的独特理 念以及在精神上不屈不挠的执着追求。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新浪网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