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精品购物指南 > 新闻报道
精品购物指南


书吧:寻找北京的乡愁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7月23日 09:53 精品购物指南

  对于一些人来说,暧昧的夜总会是属于老板们的,嘈杂的卡拉OK是属于打工仔的,迷乱的酒吧是属于流浪艺术 家的,动感的迪厅是属于酷男辣女的……而这里,才是属于他们的。

  时间 一周前

  地点 北大东门外成府街平房区内“雕刻时光”书吧(也可以叫“电影咖啡馆”)

  场景 沿着铺满鹅卵石的小径拾级而上,门口静静地悬着一块拍电影用的打版,黑底白字的“雕刻时光”四个字 似乎要把什么凝固下来。推开一扇拱形的古朴木门,右手是收银台,台上放着主人的名片,后面的一行字让人在心里又默念了 一遍,“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入室,三面墙上各国的书籍斜斜得躺着,左面是电影书,从台湾远流出 版社的电影馆丛书一直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学报,右面是哲学、文学名著,中间是些外版的杂志。一些唱片在木头架子上静默地 停着,几件手工皮具和陶器散落旁边。随手翻开一本书,发现上面还停留着主人的淡淡的朱批。如果是周四、周六的晚上,这 里会放映学院派老电影,阿莫多瓦的《窗边的玫瑰》、塔克夫斯基的《镜子》、《乡愁》、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台风俱 乐部》、《蒲公英》……

  被这些一下子扑入了眼里,还真需要定下神来,拂去时光的恍惚,细细寻找自己。现在好像才听到了些什么,是 若有若无的古典音乐和低低的谈话声。要了饮品,发现名字竟然来自老电影,“恋恋风尘”是侯孝贤的代表作,香瓜柠檬兑成 的“雾中风景”合了安哲普洛斯的影片名,凤梨葡萄鲜奶兑成的“开罗紫玫瑰”则是因为伍迪-艾伦。

  于是不免有些误闯了谁的书房般不期而遇的惊喜。

  人物

  庄崧冽(主人):我是1993年从台湾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书的,前苏联有个导演塔克夫斯基,他是我最 喜欢的导演,他有一本关于电影反思的书,名叫《雕刻时光》,“电影就是在雕刻时光,是把时光记录在胶片里”,我希望人 们在这个小咖啡馆里留下自己的时间和烙印。这里可能是北京第一家有书的咖啡馆,我想让人们觉得这儿就是自己的一间书房 、一个客厅、一座图书馆的阅览室。成府街这片小胡同是北京少有的平房区,不知能不能保留下来,这儿有万圣书园、有咖啡 馆,简直就是“北京的乡愁”。

  小郑(侍者、利用假期打工的人大新闻系女学生):这里是家庭式的感觉,很温馨,一般都是附近北大、清华、 语言学院的学生、留学生和附近的白领。我平时晚上来,现在放假了,每天都在这儿。客人们在看电影、翻书、聊天儿,我就 看着他们。

  于长江(北大社会学所博士):大饭店里的咖啡馆是商业化的,我坐在那儿就是在等人的感觉。我喜欢这儿,没 有任何其他目的,就是为了坐一会儿,和朋友聊聊天儿,看看书。现在这里已经有了一批固定客人,有点儿小沙龙的感觉,彼 此间有种不用说的默契,像放大了的学生宿舍。我是爱招呼朋友的人,我原来的宿舍“221”就像一个俱乐部,我觉得提起 这儿就好像提起“221”,指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生活。我们要的是身体和精神的自由、放松,大家都遵守同样的游戏规 则,没有“异类”,进来以后我还是我,而且把我的一部分强化和放大了,是不是?迪厅就相反,我不是我了。

  如果这种绿色台灯换成纸灯或者木灯就更好了,我不喜欢金属和塑料的东西,地板能不能席地而坐?要求可能高 了点儿,不过这个空间对我而言是个性的、温暖的。我喜欢这儿的书,不新不旧,没有明确的分类,一种恰到好处的“乱”。 不过,稍微有点儿滞后,要是把我的书拿来……开个玩笑,我的书很珍贵的。

  桑比娜(奥地利空中小姐):欧洲有一二百年的咖啡馆文化,已经成了一个人群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常规的生 活,十九世纪很多文化界人士的工作都是在咖啡馆里完成的。奥地利的很多酒吧、咖啡馆都有悠远的历史故事,主人甚至会告 诉你当年莫扎特是坐在哪个位子的。咖啡馆好像在北京还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价格对于北京人可能也有点贵 ,而且思路上比较西化,好像是为外国人设计的,包括这个“雕刻时光”。其实如果学欧洲的话,可能永远也学不到原汁原味 ,为什么不保持中国的风格?日本就很好,他们始终对自己的文化很自豪,不是简单模仿,反而让西方也很欣赏。

  吴涛(自由画家):喜欢这儿就是因为这里舒服。

  胡旭东(北大中国当代文学博士):我经常来,因为喜欢这儿的风格。来这的人恐怕没有不喜欢电影的,我也特 喜欢这儿的片子,这儿的老板和我一样,比较关注好莱坞以外的影片,放的片子应该说是非常珍贵的。还有,这儿的书很好, 即使不看电影,喝喝茶、翻翻书也是好的。这儿的精神氛围非常适合我,老板没有那种盛气凌人或漠然的感觉。他常常自己做 侍者,有种踏踏实实、温温婉婉的“台湾味儿”,他聊起天来也很诚恳、诚挚。对了,还有安静,来这儿的人应该都是爱静的 人。

  我不喜欢什么“品味”之说,好像有意给人打上“中产阶级”的标签,这里对我的口味,仅此而已。每个酒吧都 有自己的风格,这间“雕刻时光”像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有自己娴静的性格。就像三里屯的酒吧是摇滚的,是流浪艺术家的, 但是家家都差不多,用德国一部小说就是《没有个性的人》。这里再大一点儿就更好了,当然,千万别太大了。

  何赛-哈维尔(洛阳外国语学院教师、西班牙人):我以前在北大当外教,一次在附近散步,无意中发现了这个 不一样的咖啡馆,以后每周都来,我应该算是这里最早的一批客人了。现在我去洛阳了,回北京时一定要到这儿来,有时一个 人,有时和几个朋友,这里都是很好的空间。咖啡对西班牙人很重要,在大学里有很多咖啡馆,年轻人在里面学习、讨论,我 在北京也能找到这样的咖啡馆很开心。当然北京现在的很多酒吧是西方风格的,我觉得什么风格无所谓,只要自己感觉对了就 行了,比如这里,我的感觉就很舒服。

  刘峻(北大西班牙语系研究生):

  酒吧有不同的风格,比如东四的忙蜂酒吧、黄亭子50号酒吧,有些是摇滚、暴力色彩的东西,有些是前卫艺术 的中心,流浪者的感觉,而这里不同。我来这儿纯粹为了寻找一种氛围,不为任何别的。开始的时候这里人很少,现在多起来 了,我想认同它的人会越来越多。本报记者王月心文并摄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精品购物指南 >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