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解放日报 > 新闻报道
解放日报


简-奥斯汀搁笔之谜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7月24日 16:53 解放日报

简-奥斯汀(1775-1817)是世界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英国女作家,一生未婚。她的六部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劝导》,至今拥有众多的读者。这些作品大都描写作者熟悉的乡下绅士淑女的婚恋故事。她极擅长捕捉身边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展现微妙的人物性格。可是人们发现,几乎她所有的作品都是25岁之前写成的。25岁以后,仅仅对以往的作品做了一些补充,修改,基本上没有新作问世。为什么这样呢?对这个谜历来众说纷坛。1993年,英国突然传出简-奥斯汀和“性”有瓜葛。顿时,举国震惊,罩在女作家头上的圣洁的“光环”消失了。1997年,敏感的出版商分别推出由大卫-诺克斯和克莱尔-托马琳撰写的奥斯汀传记,试图揭示她真实的一生,并解开此谜。   两位传记作家翻阅了奥斯汀积满尘埃的大量信件,对众人熟知的生平进行了冷峻的审视,并独辟蹊径。他们不谋而合地对奥斯汀的表姐伊莱莎-汉考克不惜气力,重彩浓墨。伊莱莎生于印度,很可能是英国驻孟加拉首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的女儿;她母亲是奥斯汀的姨母,曾作为廉价新娘送往印度嫁做人妇。回到英国后,小伊莱莎养尊处优,犹如金技玉叶,使境况不佳的奥斯汀姐弟羡慕不已。她长大后嫁给了一个法国伯爵,不久守寡。但她快活依旧,仿佛魅力四射的公主。耐人寻味的是,她大把大把的钱来路不明不白,每当她驾临奥斯汀居住的史蒂文顿时,总要带大包小包昂贵的礼品。她设法使奥斯汀家的两个男孩为之迷恋,而最终却突然投入亨利的怀抱,并且一进家门就坚持要雇一个法国厨师。   对两位作家而言,伊莱莎是英国乔治亚时代盛行的纸醉金迷的文化象征。他们认为,奥斯汀与之常来常往,不可能不耳濡目染。在奥斯汀看来,清贫的牧师及爵位最低的男爵堪称自己的同类,而那些精明过人的律师,一只眼睛总盯着钱的海军军官,则为自己所不及。伊莱莎虽是她的表姐,毕竟腰缠万贯,在为有这样的富亲感到自豪的同时,自然也不胜羡慕。小小年纪的她极爱到豪居肯特的亲戚家做客就是一个佐证——并不是因为那里的风景诱人,或坦但布里奇韦尔斯如何有趣,而是因为那里的人个个都很富有。早期对物质的向往,影响了她的一生。   传记作家认为,奥斯汀25岁后创作停顿有两个重要原因:金钱上的执著,精神上的沉沦。25岁时她已写完《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早期手稿。但十年以后(此时她完全依靠兄弟们生活),才猛然惊醒:凭自己手中的一杆笔完全可以开辟一条财路。于是,她开始郑重地调查作品的市场价值,并相机行事。37岁那年,终于获得了一笔收入,令她喜不自禁。她买了当时最时髦的平纹细布,在富人经常光顾的斯罗恩广场推着手推车悠然采购,还往家里送了一些孩子气十足的礼物。对物质之渴望,昭然若揭。奥斯汀由早期对作品的无意出版到后期的热衷出版,表明文学创作在她心目中已无神圣可言。取而代之的是对金钱的执著追求,昔日一泻千里的才气自然如江河断流,难有造化。   此外,精神上的沉沦则直接扼杀了奥斯汀的创作生命。有人认为,她25岁被迫离开史蒂文顿,随全家迁往巴斯后,周围乏味无聊的宗教仪式,素白单调的教堂建筑使她深感压抑,才思枯竭(只有一次在她重返乡下时有所好转)。而更多的人坚持认为,奥斯汀辍笔的原因仅仅在于她纵情欢乐,不屑其它。她不甘寂寞,积极活跃于咖啡屋之间,对新潮的帽子,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丑闻大感兴趣。勿庸讳言,长期以来,传记作家一直为奥斯汀举止失度,无淑女之风而忧虑。作为家里七个孩子中仅有的两个女孩之一,她是在粗俗的、动辄扯起性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她说过的一些笑话,如死婴儿,某人有口臭以及变态性行为,等等,令人惊愕。难怪传记作家根据秘而不宣的幕后材料,笔调沉重地勾画出一个自称“放荡不羁”,“邪恶”的简-奥斯汀。虽然她生活的时代世风淫逸,而她自己的所作所为又怎能以社会的颓废而彻底开脱呢?至于她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他们则认为,是在极为特殊的生活背景下她“可怕”的思想的痛苦宣泄。   奥斯汀在短短数年的创作期间,达到了极高的文学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愧为一名天才作家。以她25岁之青春年华,完全有可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泽及后人。而事实是:她在生命的后17年里,竟无所作为,令喜爱她作品的读者无不扼腕叹息。   (摘自1999年第4期《世界文化》)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解放日报 >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