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中华读书报 > 新闻报道
 

“宇宙全息功”妄解《红楼梦》

安澜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1日 17:46 中华读书报

  几个月前,天津《今晚报》上发表一篇题为《“红学研究”不能走火入魔》的新闻,称有人竟“研究”出《红楼 梦》中的“贾宝玉由嫦娥转世”,而那位“偶尔露峥嵘”的“北静王”也下凡脱胎,“转世为蒋介石”了。说来也可能是一种 偶然的巧合,恰在此时又有一部《奇评曹雪芹与红楼梦》(以下称《奇评》)问世传奇,令读者又一次大开眼界:“红学真奇 妙!”

  该书据称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是1998年11月。该书“作者”叫“马熙骅”,还有“原作者”, 叫“綦玉梅”、“李绍忠”。《奇评》之“奇”,首先是因为这部自称为“学术专著”的书,运用的是“宇宙全息功”写成的 。这个怪怪的“宇宙全息功”,人们似乎很陌生,其实略加注意就会明白其中奥妙:原来这“功”就是某种人身上所“独具” 的一种“特异功能”———能把大脑的“开关”打开与“宇宙”对话,听到“宇宙信息库”所储存的某种“信息”。据作者说 ,凡是有了这种“特异功能”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取”各种“信息”。如若研究曹雪芹与《红楼梦》,那么就可以 从这个“宇宙信息库”找到“答案”。所谓“原作者”,据称就是有这种“功”的人士,但是他只能听懂一种“宇宙语”并用 一种凡人不懂的语言转述,这就需要有人再把这些内容再翻译成汉语白话,担任后一项工作的就是所谓“作者”。其次,《奇 评》之“奇”还表现在有人“独具”一种能够“接收”、“翻译”这种“宇宙语”的“特异功能”。二者合作,就可让世人( 都是凡夫俗子了)“聆听”到来自“宇宙的声音”--即“宇宙智慧”书系所要表达的内容!

  古人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为了让读者“聆听”到“宇宙的声音”,这里只好不厌其烦,照引两例 红学“答案”:

  (1)1997年6月16日,当问及“现流行《红楼梦》一书,大都标明作者的曹雪芹、高鹗,是否符合历史 真实情况?真正的著作权应该属于谁?”从宇宙信息库“调取”出的“答案”是:

   如果去认真地追究其原作者,那么就是刚才讲的,不出院内的闺侍才女。她虽然出身比较卑微,但在现实的生 活实践中,她积累了丰富而多采的人生经历。她眼看、身行,无不体现这个大院的全部。...

  这件事被一位破落的秀才官吏而得知,他有意无意地借此闲笔加以记叙,越记越感到其中的奥妙,认为这是反映 上层社会的大缩影。因而在此开始搜集院内的素材,开始准备大著而就。

  这位人物就是现今流传的著作人曹氏,他不仅仅写这部书,而且有很多以前的作品都有粉墨滋味,受到当时官吏 及朝廷的青睐。但不能广传,只供皇家所用。

  这位才子当时受奉于内宫的大学士,专著带有粉脂味道的书籍,供皇宫内室去享用的一位人物。由于他能够揭露 出许多阴暗死角,被皇室大员一脚踢出,再不能入室。...他不得不把真实姓名隐掉,出家远行。...

  后记的是一位有才学的胭脂爱好者,重新补记,味似嚼馍。

  (2)1997年7月4日,当问“曹?在南京的家被抄没之后其结局怎样?抄家后其家属、妻妾境遇如何”时 ,“宇宙信息”告诉道:

  曹家被抄后,并没有祸灭九族,而是将其流放在江苏淮阴以北之地,在那里给了一部分田地,曹家兄弟仍然是富 豪之气,在水乡养殖珍珠渡过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操旧业,以织锦纺织为源头渡过了一段平稳的田稼生活,非常惬意。家中妻 妾没有离散,留给他们的仍然是个团圆之家。

  只是官吏中有人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又秉告朝廷,又导致对曹家进行了二次抄没。但全是以本份而得的财富,并 没有继承过去的家业。官府把这些原原本本地呈报给皇宫后,曹家得到了赦免。并且还分给了皇家田园,并在这块大院中重建 了家园。...

  这哪里是“宇宙信息库”中储存的什么“智慧”,完全是一派荒唐无稽的海外奇谈谬说。所举两例的“答案”, 否定了200年所发现的有关曹雪芹的家世资料的真实记载,否定了有关《红楼梦》成书过程全部研究成果。这种信口胡说不 用任何证据,使人无法检验证明其合理性。如果这就是红学研究之途径,就是“学术”,哪里还需要什么“特异功能”,连十 几岁的小学生部可以编造得出来。至于那些稍有红学常识的人,可以写出千千万万本像《奇评》一样的“专著”来。因为写这 种“专著”唯一需要的就是“敢想”、“敢说”,而且越离奇越好!倘是如此,倒是应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的两句话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但这种“解决”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证明的基础上。无法检验和证明的“宇宙 全息功”和所谓的“特异功能”提供的任何“信息”连“假设”都说不上,更谈不到什么“学术创新”。

  《奇评》的问世,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它是近年来封建迷信复活、唯心主义沉渣泛起的大环境下与商品大 潮冲击下某些人心情浮躁相结合的产物。不同的是,街头巷尾只可以摆摊占卜看相,而《奇评》是把严肃的学术研究披上一件 超自然的神秘外衣,使人更难于识别,更具有某种欺骗性。

  可怜见,曹雪芹用“一把辛酸泪”换来的竟是《奇评》的“满纸荒唐言”!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中华读书报 >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