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中国青年报


胡琴--咿咿呀呀给流光伴奏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15日 13:38 中国青年报

  去年8月,擅长红色的张艺谋在飞檐怪兽金壁雕梁的太庙上演大红大绿的《图兰朵》,华装丽服的老外从巴黎、 从伦敦、从罗马、从纽约飞来。意大利人的歌声惊醒了太庙古树上几代筑巢的睡鸟。20年前,这件事简直不可思议。

  1977年夏天,距太庙不远处的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京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台上的穆桂英两片腮红夹着 玉琼鼻,唱了,笑了。露天的音乐堂水泥平台上、树杈上坐满了穿大背心张嘴傻乐的观众。郊区农民由部队干部带队乘拖拉机 进城看戏  50年代开报告会、60年代开批斗会、70年代初开审判大会的音乐堂重新咿咿呀呀拉响胡琴。七八岁的孩子 趴在戏台边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荒诞的脸谱和光艳的戏装。

  胡琴声传到长安街南侧的和平门,380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正黯然神伤。从前的正乙祠,灯笼高挂,锣鼓声声 :明朝万历年间唱响《燕子笺》;清朝光绪末年上演《空城记》;30年代梅兰芳反串吕布《辕门射戟》;徽班进京首选正乙 祠和安徽会馆。然而50年代,号称“中华第一戏楼”的正乙祠被勒令改为招待所。雕梁画栋的全木制二层小楼沦为客房,泛 着白菜味的食堂旁边是锅炉。穿蓝色卡叽布中山装的客人“噔噔噔”地跑上跑下搬蜂窝煤生火。1999年9月,正乙祠戏楼 杨景华经理说,大红柱子上的对联可有年头了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扬抑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胡琴声传到长安街另一端的长安大戏院,那里正在兴致勃勃地放映电影。想当年,长安大戏院何等鼎盛啊  梅 兰芳唱《霸王别姬》,金少山、谭富英、张君秋演《二进宫》,程砚秋唱《文姬归汉》,多少名角儿进进出出长安的大门,毛 主席、周总理还专程到长安大戏院看过戏。可是60年代末,长安大戏院被改名为“延安剧院”,胡琴咿呀,演来演去却只有 那八个革命样板戏。70年代末,长安改放电影,上映的第一部影片是香港影星陈思思主演的《三笑》,消息传出去,人们激 动地奔走相告,冷寂的长安又有了多年来少见的热闹。《小花》、《生死恋》、《追捕》、《简爱》、《巴黎圣母院》……使 闭目塞听如饥似渴的年轻人,如沐春风心魄撼动。

  50年以前,历史关于北京的记忆是黑白的。50年以后,戏园子的画面莺歌燕舞,色彩斑斓。历史的镜头从前 门的大栅栏戏园,转到在保利大厦现代化剧场上演的《天鹅湖》、北展剧场来自莫斯科的《以卡秋莎的名义》;从王府井吉祥 戏院,转到贝壳状的世纪剧院里的法国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从50年代的天桥剧场,转到北京音乐厅里孙道林、濮存昕的 激情朗诵《春江花月夜》、《长恨歌》;从梅兰芳的《霸王别姬》、程砚秋的《文姬归汉》,转到工人体育场里8万人一起听 火辣张惠妹。梨园剧场、老舍茶馆、新世纪即将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大剧院....鼓点越来越快,胡琴咿咿呀呀,有滋有味 地为流光伴奏。老照片渐渐模糊下去,再清晰的时候已是1999年9月的一个下午。

  那个下午阳光明媚。富丽豪华如五星级饭店的新长安大戏院。一个老外在售票处看着座位分布电子显示屏问:“ 有什么‘北京歌剧’”?小姐英文回答,“白的蛇”。问答荒诞,周围有人笑。如今的长安大戏院名角名戏轮番登场,有可升 降的乐池,能旋转的舞台。时髦的恋人们开着富康车听着《最近有点烦》去那里过周末。

  灯光如水的长安街胡琴咿咿呀呀。胡琴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传奇故事。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