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中国青年报


关注孩子“知识缺失” 读《中华龙凤文化》想到的

海川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7日 10:00 中国青年报

  前不久与一位作家谈起孩子的文科教育,他感慨道:要出个国学大师,没有一家三代人的积累是很难的。这使我 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老学者,年少时对私塾深恶痛绝。耄耋之年,作者却时常反思自己,越来越觉得“ 正是幼时饱啜家学”,才使他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源泉不竭。这源泉,便是“一种长期浸润其中才会有的刻骨铭心的东西”。

  作家和学者的观点都触及到了文化传承问题,强调家庭对接受者的作用。而笔者感兴趣的是问题的另一面:接受 主体的年龄特性,即未成年人在文化认同上的优势。众所周知,家庭对人的影响,主要在未成年期,且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 而家庭是最典型的文化单元。文化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除了实物和文字等有形载体之外,它还有更重要的无形的载体,诸 如氛围、心理暗示等等,也就是那位学者所说的“浸润”。潜移默化的“浸润”,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在此笔者无意探讨纯粹的形而上,而实在是有感而发――因为如今许多孩子正在远离这种文化“浸润”。

  孩子们要学的知识不可谓不多。我们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时代,现代科技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几乎一切可能 。孩子们甚至尚未开蒙就已陷入了家庭构织的“疏而不漏”的恢恢之网,更不用说稍后再有学校和社会助阵。然而,这张恢恢 之网仍有疏漏之处。笔者发现,在未成年人的知识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结构性问题,对技能开发青睐有加而对素质培养理 解狭隘甚至多有曲解。近年来,少儿中出现了学钢琴热,学电脑热,学外语热,等等,有的方兴未艾,有的经久不息,惟独不 曾听说过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热。

  这看起来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生存并无大碍。问题在于,长此以往,在我们的子孙后代面前,那些我们引以自豪的 民族文化的精华将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地?真是不堪想象――诗经楚骚仅仅是历史名词,故宫长城不过是两道风景,韶音雅乐则 只能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更可怕的是,我们有可能最终失去蕴涵其中的宝贵的民族精神。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些经济发达 国家的文化危机就是前车之鉴。我们这个民族在当代出过鲁迅、钱钟书,但是在他们之后,却再也没有出过这样的大家了。甚 至在中青年人中,已经很难找到一位可以很好地翻译《楚辞》的翻译家。如此这般,并非外语不行,而恰恰是国学底子太薄。

  好在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孩子们的知识缺失。今年初有关部门协力组织的中国古典诗词诵读音乐会反响甚佳,尽 管组织者和表演艺术家比以孩子为主体的受众更热情更激动。书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据媒体报道,一家出版机构推出的 中华活页文选销售之畅出乎意料。而刚刚面世的一套两本《中华龙凤文化》(余心言、梁裕书著,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定价 15元)则可谓有识之士的又一令人欣慰之举。

  坦言之,比起笔者专业所需读过的那些烛幽发微的皇皇大著来,这两本书的分量不算很重。不过,它们着实令笔 者喜欢,竟是一口气读完。对于堪称中华民族文化本源之一的龙凤文化这样的大题材,作者不是面面俱到,条分缕析,而是通 过脍炙人口的人文掌故,完全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由今及古,以点带面,图文并茂,内容广博而不芜杂、浅近而不轻浮,语言 简洁生动,有的观点还令人耳目一新。即使是稍带学术性的篇章,比如对西方文明中龙凤文化的探讨,也是浅尝辄止,能入能 出,务求短小精悍。

  这是真正写给孩子的书。凡是读过它的人,都不难体会作者的“微言大义”:对孩子的一片爱心,对民族文化的 一片痴心,对社会的一片诚心。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