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京城启动交通“双快工程”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6月14日 09:39 北京晚报

  解决首都的交通问题是以路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个观念的转变用了 整整10年时间。现在人们终于明白:修路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交通的 拥堵既有路的因素,又有管理因素。眼下,北京正在进行的二三环路改造, 确切地说是首都的中心区交通改善工程,京城将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地 面公交系统和快速道路系统。

  

  换一种思路·给城市交通解扣儿

  生活在现代社会,一种观念的转变或者确立是挺不容易的事,它往往 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说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比如说交通问 题。眼面前的现象是车比路多,那么是先集资多修路呢?还是控制车辆的 增长?可以说这两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但又相互矛盾,当人们为这个“ 老大难”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种全新的观念产生了。那就是我们的交 通观应该以人为本。也许,我们以往在谈到是多修路还是少增车这个问题 时,恰恰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即我们修路也好,买车也好,最终的目的 都是一个:人或物能顺利便捷地从甲地到乙地去。说句大白话就是出门方 便。首都的交通应该以人为本的观念,让人们恍然大悟,顿开茅塞,然而 这个观念的转变,却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永,从1982年起便开始琢磨这 个问题了。这之前,他在英国学习交通规划设计。他发现伦敦跟北京一样,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城,伦敦的机动车比北京多,但伦敦的中心区没有一 座立交桥,也没有高架桥,伦敦的古都风貌保存的很好。北京为了保护古 都风貌也不可能在中心区建更多的立交桥,更不可能像上海、广州那样建 高架桥,那么北京的城市道路交通如何发展呢?老全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 苦苦思索这个问题。

  城市的道路交通是一个非常复杂完整的大系统。您在大面上看到的是 路和车,其实它是由若干成分所组成的,比如土地的使用,人口的分布, 交通法规政策等。这些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从80年代中期开始, 北京市规划院牵头,由北京26家科研单位和高校联合组成了一个调研小组, 历时数年,写出了长达100多万字的《北京市交通体系规划研究报告》。 此《报告》在国家科委立项,并且在199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那以后,这一研究成果被引入“北京城市总体发展 规划”,为确立交通以人为本的思路作了必要的准备。

  老全在跟记者描述交通以人为本的观念时,感慨良多。他说:“这几 年,我们修了不少路,但是交通却越来越显得拥挤,好像和面一样,面多 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城市道路基础建设似乎永远有还不完的债。这主要 原因是我们过去是就交通谈交通,不考虑其他因素。而且把与交通相关的 问题割裂开了,造成北京的路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交通以人为本 就是解决在单位时间内满足多少人的出行。这是最主要的。离开了这个因 素就容易产生一种误区,以为只有多建路才是解决交通症结的惟一出路, 甚至以为建高架桥和大立交桥才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这种观点是不正确 的。”

  交通以人为本的观念,解开了长期以来人们心里的一个扣:即路该怎 么建,路该如何使。

  快刀斩乱麻·治理交通动脉“硬化”

  您从北京市地图上会发现城市的中心是一个“大团”,约300多平方 公里,在它的边缘是若干个小团,如众星捧月。北京的交通基本特征是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高度集中。用一个交通学的术语说就是向心交通的特 征明显。用大白话说就是城里的车多路少,城外的车少路多。

  其实,京城的概念在地图上看早已模糊不清了,现在通行的词叫中心 区,也就是二环路以内62平方公里或三环路以里158平方公里,开车的司 机每天从北京交通台播出的路况信息得知,车辆拥堵的路段主要集中在三 环路以内。

  研究车辆和人流出行的名词叫出行强度。所谓出行强度就是在单位时 间内,一条道路有多少车流量。调查表明:中心区的出行强度是近郊区的 5倍。其中穿城交通流量即从西到东或从北到南的车流占全部车辆的30%。 从时间的分布来看,高峰时间的车流量逐渐淡化,换句话说高峰与平时有 拉平的趋势。所谓交通高峰时间是一早一晚两个时段,80年代高峰时的交 通负荷占全天的13%,现在只点7%左右。相对来说,早7点到9点的高峰 时间车流更集中一些。由此可知,中心区的交通最紧张,压力最大,如果 把中心区的交通负荷减下来。整个市区的交通才会通畅。

  中心区的交通紧张与人口密度有直接关系,目前中心区有常住人口1 80万左右,每平方公里约为2.8万人,近郊区每平方公里只有3000人左右。 您瞧,区域之间的人口密度差距有多大吧。解放初期,市区的人口密度每 平方公里只有1.7万人。当时,政府已经预见到城区人口的发展,一直想 办法采取分散集约式的布局,如建卫星城和住宅小区等,但实践的结果, 用这些办法来缓解交通的紧张很难短时间内奏效。

  眼下,城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天坛街道已达每平方公里5.3万人,椿树 街道为每平方公里5.1万人。1992年,二环路全线贯通,1994年三环路贯 通,缓解了中心区的交通紧张,但环路的畅通只是暂时的,从交通学的理 论分析,越是畅通的道路,越容易吸引车流。您琢磨呀,谁开车不挑好走 的路段,这么一来,二三环路上的车流量每年以7%的速度在增长,两条 环路的负荷强度上升了13%。难怪有时二三环路比市区内的路段还堵。

  三环路以内的道路担负北京车流总量47%的任务,二环和三环两条路 对中心区的交通功能是别的道路不可替代的。它既对中心区的车辆进行分 流,又是以中心区为主的十几条放射线路的连接点。如果市区有七八条路 出现堵塞,影响是局部的,但是这两条路断了,整个市区的路就全瘫痪了。 如同人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关系。

  目前,正在进行的二环三环道路改造工程,确切地说是中心区交通改 善工程。换句话讲就是要进一步完善这两条主干线的快速道路功能。此外, 要通过道路的改造,建立地面快速公交系统。因此有的专家又把它叫作“ 双快工程”。

  据全永介绍:“双快工程”只是交通以人为本观念的一个具体实施 项目,改善北京道路交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由二三四环加上10多条放射线 (主干道)构成的道路网络。

  交通以人为本·有新意也有风险

  城市最基本的交通需求一是人二是物。人的出行量和物流量直接反应 在交通上,就是运输方式的选择。咱们这么说吧,假如北京每天有2000多 万人次的出行量都选择乘坐地铁或公交车,那么目前的道路肯定不会这么 拥挤。您琢磨呀,一辆公交车能拉多少人呀。但是眼下北京的地铁还不发 达,公交车的运能和服务也不高,所以很多人出行选择私人轿车,更多的 人是骑自行车。私人轿车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照这样下去,交通流 量肯定会随着交通工具的选择而猛增。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发展地铁和轻轨是缓解交通堵塞的重 要措施。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60多个城市修建了地铁,伦敦、纽 约、巴黎、东京、莫斯科等大城市的地铁长度已达200到400公里,年客运 总量在10到20亿人次以上。北京在1969年10月建成我国第一条地铁,长度 为23.6公里,70年代又建成地铁二线,长度为16.44公里。目前北京地 铁运营总长度仅为40余公里,年客运量在3亿人次左右,要把北京的地铁 建成规划中的网络系统12条线路,3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其资金 耗费巨大,修二期环线地铁时每百米耗资一个亿,目前正建的复八线每百 米已超过一亿多,看来靠地铁来缓解交通在资金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穆祥纯认为:当前世界上城市交通 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包括利用铁轨导向、电力 驱动的各种现代化公交方式,如地铁、高架铁路、磁悬浮铁路、轻轨运输 等,其优点是运能大,一辆公交汽车的载客量一般只有40到80人,而轻轨 能达到60到150人,地铁为150到200人;目前,公共电汽车的时速约为10 到20公里,轻轨约为20到30公里,地铁约为30到60公里,最快可达70公里, 安全可靠准时,快速轨道交通一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有专用道和专 用信号,不受市内道路交通的干扰,因此很少发生交通事故。此外,还有 污染少,节省用地等特点。但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不仅技术复杂,而且造 价昂贵,尽管它是最佳选择,但眼下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可能大力发展轨道 交通。

  全永认为:当务之急是选择公交优先的策略,提高地面公交系统的 运营速度。这两年,北京相继开通了6条公交专用线,效果不错,运营速 度提高了15%,但是不成系统。这次要借助二三环路的改造,把公交专用 线连成网络。争取把运营速度提高到每小时25公里。地铁现在的运营时速 是35公里左右,如果地面公交时速达到25公里,便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大 大提高公交的运能,吸引更多的乘客,诱导人们出行放弃自行车和私人轿 车。市民可以买轿车,但不一定开车上下班。改造后的二环路增加快速公 交车站24个,三环路增加到38个车站。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新观念。 即通过公交道路的改造,使人们选择方便快捷的公交车,完成出行功能, 来提高人的活动量。据了解,这种思路得到了国内交通专家的认同。当然 也有一定的忧虑。

  全永认为以技术措施为主,调整中心区路网功能,着眼于快速公路 网,建设以人为本的先进的地面交通系统,是抓交通抓到了点子上,有新 意也有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综合管理能力能否跟得上。有关专家认为这 一思路对全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新的途径,但它的成效如何,还得看实 践的结果。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