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影视音乐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莎翁也疯狂?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6月3日 10:40 光明日报

好莱坞的电影人似乎挺热衷于花样翻新。前些年他们曾经拍过一 部老戏新演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让主人公握着手枪、驾着跑车在 现代都市狂奔,展开激烈的枪战,令热爱莎剧的观者瞠目结舌。但好 莱坞显然还不过瘾,现在干脆又把莎翁从坟墓里也拉将出来,着着实 实地“戏说”了一番,这便是新近在奥斯卡夺魁的影片《莎翁情史》 (又译《恋爱中的莎士比亚》)。 该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剧院老板因为欠债而遭受债主的私刑,危 难之际,年轻的莎士比亚为他解了围,以新作《罗米欧和海盗的女儿 艾芬》的演出收入作为交换条件。在遴选演员的过程中,一名前来应 试的青年极得莎士比亚的赏识,于是追踪而至“他”的家门,却发现 此人竟然是个女儿身。这位出身于小康之家的维奥拉小姐是莎士比亚 的“追星族”,她酷爱戏剧,而当时英国的法律却又不允许女人登台 (这法律莫名其妙地与中国封建社会不谋而合),所以维奥拉才迫不 得已,情急生智,贴上小胡子,换上男装,铤而走险。意外的发现使 莎士比亚心荡神迷,“明星”和“追星族”闪电般地坠入爱河。影片 以“平行蒙太奇”同时展现两人如胶似漆的幽会和剧场里的排练场面,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灵感勃发,才思泉涌,使处于雏形阶段的新作飞速 地丰满、成熟,最后定名为《罗米欧与朱丽叶》,并且阴错阳差地由 莎士比亚和维奥拉分别扮演男、女主角,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连 性情古怪、喜怒无常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给予高度赞赏,承认“在 剧院里看到了真爱”。然而,莎士比亚和维奥拉这一对有情人最终却 未能成为眷属,依据女王的恩准,韦塞男爵已经选定维奥拉为妻,演 出曲终人散,“永失我爱”的维奥拉随着她的新婚丈夫惨然远去……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此片。这兴趣,首先当然源于对莎剧的 热爱,但还有另一个原因,那便是对莎士比亚的身世的探究欲。 按照传统的说法,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 部小城斯特拉特福,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由于家道中落, 曾帮助父亲经商。青年时代,他只身到伦敦谋生,做过马夫、仆役, 后来以戏剧为职业,在“大风车”剧团担任过《哈姆雷特》里的鬼魂 之类的龙套角色,也做过导演,而主要工作是整理和编写剧本,后来 成为剧团的股东。晚年又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他的生、卒 日期惊人地巧合)。由于历史的粗疏,我们所知道的莎士比亚履历不 过大体如此。但这也并非定论,莎士比亚死后300年来,不断有人对此 说“不”,包括狄更斯、马克-吐温、惠特曼、弗洛伊德和卓别林等。 俄罗斯“莎学”专家伊利-基利洛夫曾出版专著,此书的主要观点去 年被译介到中国,多家报纸曾经轮番转载,想必也已经引起我们部分 同胞的注意。基利洛夫通过多年研究,认为“莎士比亚”必是一位罕 见的饱学之士,在他的诗歌和剧作中所使用的英语词汇量多达2.5万 个,并且为英语引进了3200个新单词,超过了当时的哲学家培根、剧 作家查普曼等人。他还精通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能讲希腊语, 广泛涉猎法学、修辞学、音乐、植物学、医学、军事和海洋学,对英 国王室和英国上流社会以及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帕科多瓦等地的风 土人情都相当熟悉。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出生于偏僻小城斯特拉特福、 所受教育程度不高、后来也仅仅在英国境内随剧团巡回演出的人所能 够达到的。其实,以往被当作“莎士比亚”的人真名叫“威尔-塞士 比亚”,与“莎士比亚”虽然极为近似,却并不是一个人。据基利洛 夫的考证,真正的“莎士比亚”是与塞士比亚同时代的雷特伦特伯爵, 此人显赫的身世、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学识,为完成那些大手笔剧作 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但这位伯爵淡泊名利,从不在作品上签署真实姓 名,而采用了“莎士比亚”这个笔名。他去世之后,“莎剧”创作便 随之中断了。而塞士比亚还活着。伯爵的弟弟给了塞士比亚一笔钱, 嘱他离开伦敦,他便销毁了与伯爵相关的某些资料,抛下剧团,匆匆 返回了故乡。雷特伦特伯爵和塞士比亚共同留下了一个谜:举世敬仰 的“莎翁剧作”的著作权到底属于谁?莎士比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我曾真诚地期望,这个疑问能够在《莎翁情史》中得到解答,哪 怕是极其有限的解答。但是很遗憾,该片对有关“莎士比亚”身世的 议论似乎茫然不知,抑或视而不见。剧中莎士比亚的身份仍然沿用 “编剧加演员”的老说法。但由于找不到过硬的素材,故事完全是凭 空编造的,若以传记片的尺度来衡量,也就根本不具备为“莎翁”树 碑立传的资格了。诚然,任何传记片或传记小说或取材于真实人物的 其他样式的文艺作品都不可能完全排除虚构,没有合理的想象、虚构 和艺术加工,仅靠堆积罗列史料,便不成其为艺术,使观众(或读者) 味同嚼蜡。但是,这种虚构必须附着于基本史实的框架,必须符合特 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人物的思想、行为逻辑,这是历史剧创作的 基本原则。而在影片《莎翁情史》中,且不说主人公莎士比亚的身份 真假还是个未知数,此外,除了作为配角出现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 世可以象征性地贴上那个时代的标签,其余人物一概子虚乌有,遑论 细节的真实!维奥拉女扮男装的情节不能不令人想起中国戏曲中花木 兰和祝英台采用的故伎,由迪斯尼拍摄的卡通片《花木兰》风靡美国 也让我们有理由猜测《莎翁情史》的创作者因此受到了某种影响和启 迪。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卡通和戏曲的艺术语言都因 为艺术样式的特殊而具有很强的假定性,假戏真做、真戏假做都能够 为人们所接受。而运用写实手法的电影则不同,当深闺少女维奥拉摇 身一变为“帅哥儿”,观众便立即产生了强烈的“间离”感,奇怪的 是她周围的人竟然都有眼无珠,轻易被蒙骗过去。编导让莎士比亚和 维奥拉一见钟情,在闺房中第一次幽会便展开赤裸裸的床上戏,这分 明是当代美国生活方式的展示,哪像十六世纪的英国?!作者既缺乏 演释历史、编织故事的功力,而又要拼凑一个“故事”来支撑影片, 只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寻找“灵感”,让他走进自己的剧作,把一 个朱丽叶式的维奥拉充当莎翁情人,这段荒唐恋情也就成了莎翁的创 作“源泉”,甚至连朱丽叶在阳台上同时与罗米欧和保姆两人所说的 台词都来自他“恋爱”生活“原型”(实则是影片照抄莎翁剧本《罗 米欧与朱丽叶》),编导的得意之笔,恰恰弄巧成拙。君不见,但凡 古今中外名著,其成功的原因,一是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二是高超 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而决不是靠实录自己的“秘史”来卖钱。雨果 写《巴黎圣母院》,无须自己先去做一回钟楼驼侠;托尔斯泰写《复 活》,也未必他本人曾经干过什么对不起卡秋莎的事儿。如果认定莎 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脱胎于亲身经历,那么对《奥塞罗》又 如何解释?难道莎翁还具有摩尔人血统并且曾经亲手掐死过他的妻子 吗?从生活素材到文艺作品,其间经过作者的反复筛选、提炼、糅合、 加工,而不是简单的照搬,难道《莎翁情史》的编导连这一点都不懂 吗?这等图解式的作品,如果出在中国,充其量排在晚会小品、“贺 岁片”和港台“戏说”片的档次,不过逗闲人一笑而已,难免还会受 到行家的指责嘲弄,而在美国竟然能够获得奥斯卡4项大奖,其金像奖 的“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了。嗟夫,这是莎剧的可悲呢,还是好莱 坞的可怜?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影视音乐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