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影视音乐 >生活时报 > 新闻报道
生活时报


导演秦志钰谈与丈夫张弦的感情生活

严欣久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7月26日 10:23 生活时报

  “尽管我与张弦的前妻过去很少来往,但我们不是仇人,是爱心使我们大家相互理解,处理好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 大家都很珍惜这种感情。”--本文主人公语

  [本文背景材料]

  张弦,当代著名作家。曾创作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银杏树》、《湘女潇潇》、《唐明皇》、《井》、《挣不 断的红丝线》等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圈内人士的好评。然而这位蜚声文坛,擅长写婚恋问题的高手在自 己的婚姻问题上也有过波折和坎坷。1997年3月,张弦先生去世以后,一些报刊先后刊登或转载过关于他个人情感方面的 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一些误会和非议。

  为此,笔者采访了张弦先生的妻子,著名导演秦志钰。思虑再三,她真实地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夫妇之间以及张弦先生 在最后日子里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由此,我们看到了这一对情趣相投、同样执著于事业的夫妻之间的挚爱真情。

  患难中的爱情出现了中止符

  张弦出生于1934年。他命运多舛,幼年丧父,从小就过着贫病交加,颠沛流离的生活。幸亏有祖母、母亲、姑母 、姐姐等一大群女性的呵护,使他在贫困的生活里上学读书,渐渐成人。这使他对女性有一种特有的尊重和怜惜。

  张弦9岁时就开始学写章回小说,15岁时写的短文登报,22岁就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却在幸运初罩时被打成了右 派,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尊严和权利,这使得他几次恋爱都有花无果。直到他遇到了前妻张玲,一个无怨无悔不顾一切爱他的姑 娘。那一年,张弦已经33岁了。

  初婚时两人的感情是不错的。张玲虽是个工人,但在文学上却颇有感觉和才气,而张弦对她则更多的是感激,日子过 得很是和睦,不久就有了两个孩子。

  原江苏省作协负责人艾煊,是这样描述他们的爱情的:“两人都是感情极丰富,爱得欲死欲生的人。但两人的感情趋 向,又差别极大。张玲的爱是排他的,又是极端专一的,在她心中,除了张弦,世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存在的;张弦的爱是泛爱 ,也是情爱和性爱不可分的爱。”

  “四人帮”粉碎以后,张弦被压抑多年的创作热情如岩浆喷涌,一发而不可收,一下子成为全国瞩目的著名作家。随 着地位的变化,围绕在他身边的仰慕者尤其是女性倾慕者也越来越多,张弦一直是在女人的呵护下长大的,他怜惜女人,也愿 意与不同的女人亲近。这时,他不再满足于妻子给他的专一的爱,再三逾越“雷池”,大大伤害了张玲的感情。

  如果张玲擅长于张弛疏密之道,或者简单地说她能对张弦多一份谅解,多一份耐心和等待、宽容,也许他们的婚姻还 不致于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但对爱极度专一的张玲眼里容不得半点儿沙子,一味地用宣泄的方式想使张弦警醒、回头,以 致闹得周围人们议论纷纷。这引起了张弦的强烈不满和心理对抗,两人开始争吵。

  1986年底,双方提出协议离婚,最后又闹上了法院,他们的婚姻终于画上了句号。

  女导演是那个好编剧苦苦的期待

  秦志钰与张弦相识于1986年夏。那时,她正准备把美籍华人作家陈若曦的小说《耿尔在北京》搬上银幕。这次是 她初次尝试剧本的创作,几易其稿,仍觉得不满意。陈若曦对她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好编剧吧。这个好编剧就是张弦。

  秦志钰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30年代曾与常书鸿、吴作人等一起留学法国。1960年,她 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6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就在她正欲施展艺术才华的时候,却 遭遇到“文革”的磨难。10年过后,当她终于可以重返银幕时,却发觉自己已憔悴不堪、青春不再了。她理智地改行学做导 演,拜名导谢添为师,从场记干起,在影片《甜蜜的事业》、《七品芝麻官》、《丹心谱》中担任助理导演,那首脍炙人口的 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歌词就是她创作的。1982年起,她开始独立执导,在电影界奠定了自己的艺术地位。秦志钰也 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由此,她更关注婚恋题材的电影,拍的《耿尔在北京》(后改为《失恋者》)也有这个思想在里面。

  两人由此而相识。张弦的写作才华与经验令秦志钰折服;而秦志钰的勤奋、聪慧和独立人格也给张弦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剧本修改完毕后,他们都甜蜜而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热烈地爱上了对方,原来他(她)正是自己多年来苦苦寻找的理想的恋 人啊!情感上碰撞出的炽热火花,使张弦感到自己已到了必须作出抉择的时候,他不愿把和张玲已破碎了的婚姻再维系下去, 也不愿自己所爱的人蒙受耻辱。1989年,他们终于结合了。

  在张弦没有离婚之前,他想为自己活一次,拼命要冲出死亡爱情的婚姻牢笼,但在他和秦志钰建立起快乐幸福的家庭 之后,他突然发现离异给前妻及两个孩子的心灵带来的伤害有多深,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他常愧疚地对秦志钰说:“我对 她很负疚,想尽可能地在各方面补偿她,希望你能理解。”

  理解是需要胸怀的,更需要爱心。当时,张弦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和年迈体弱的老母,秦志钰也有一个上学的孩子 要抚养,经济压力不言而喻。张弦与秦志钰结婚后,由于进京手续冗杂,一直没有调到北京,两人基本上是两地分居。秦志钰 并未因此抱怨丈夫,她只是默默地帮丈夫减轻一份压力,承担一份责任。她把张弦的孩子视同己出,当张弦的儿子张远进京来 看望父亲时,她细致地为他准备饭菜,张罗洗漱;当张远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在学习上需要支持帮助时,她不厌其烦,甚至不 惜动用关系走“后门”……她就这样用自己的真诚融化着丈夫前妻的孩子对自己的隔膜。对于妻子的宽容与理解,张弦总是无 言地感激和欣慰。他感到自己人生的小船在经历太多的风浪之后终于驶进了平静的港湾。在一种相濡以沫的信任与默契中,这 对狂热地热爱自己事业的“电影”夫妇把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贡献给了影视作品。在他们共同生活的8年里,共拍了8部 电影、电视剧。《银杏树之恋》、《杨开慧》、《双桥故事》、《独身女人》、《寻觅骄杨》等,每一部都是他们爱的结晶。 在爱的牵引和召唤下,他们牵手走向了事业的巅峰。

  面对厄运,两个好女人真诚地握手

  1994年秋天来临了。这一年,秦志钰终生难忘。

  这年秋天,他们又一部爱情结晶《杨开慧》终于要开拍了,开机时间就定在11月初,因为10月初,秦志钰要去日 本参加1994年日本环太平洋电影节及中国女导演电影展,张弦也要在10月下旬随江苏作家代表团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 ,并采访华侨,为写电影剧本《陈家庚》作准备。

  从这年9月份起,张弦开始感到身体不适。秦志钰陪他到北京的几家大医院做了检查,却没有找到任何凶症的迹象, 这才放心地去了日本。

  从日本回来后,秦志钰便带领《杨开慧》剧组开拔到了湖南长沙,在这部戏里,她既是导演又是制片人。每天工作长 达十几个小时。就在剧组刚刚熟悉了环境,表演渐入佳境之时,潇湘电影制片厂却把一封辗转多日,十万火急的电报交到了秦 志钰手中,电报上赫然写着:“张弦患凶症,速归”。原来,10月底张弦从马来西亚到新加坡不久就出现了全身性黄疸,被 紧急送回国,住进了南京传染病医院。最初大家都以为张弦患的是黄疸性肝炎,经检查才知道他患了胰腺癌,癌肿瘤压迫胆管 ,出现了全身性黄疸。秦志钰大吃一惊,她立即把摄制组托付给有导演经验的摄影师,只身飞往南京。

  张弦一如既往微笑着迎接妻子的到来。不明就里的他安慰妻子说,别着急,我得的是肝炎,休息些日子就可以出院了 。秦志钰强忍悲痛,她抚摸着丈夫的头发,婉转地暗示他:“无论医生告诉你什么样的结果,你都要挺得住。”她决定在南京 多呆几天,无论如何要等张弦做了手术再走。

  然而,摄制组却在她到达南京的第三天打来了紧急电话:“秦导,不得了了,摄制组出事了,你必须赶紧回来。”

  原来,她走后的第二天,摄影师的爱人、女儿、岳母在洗澡时,因使用热水器通风不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先后身亡 。摄影师急匆匆赶回北京料理后事,摄制组立即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许多事都等着她去拍板,她晚回去一天,剧组就 要相应蒙受上万元的损失,那可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啊!

  望着病榻上憔悴不堪的丈夫,秦志钰左右为难。善良的张弦很理解妻子的苦衷,他安慰妻子说:“我没事,你放心地 走吧。摄制组的事别人不懂,我懂,导演不在是不行的。”

  秦志钰含着眼泪走了。临行前,她给江苏省委宣传部及作协写了封信,郑重地把手术签字及病人照料的事交由组织及 已成年的女儿张为全权处理。

  张弦动手术那天,秦志钰准时进了摄制场地,她下意识地看了看表:8时整。这个时候丈夫已经上了手术台吧?她在 心里为他祈祷着。

  下午6时,筋疲力尽的她才蹒跚地迈出摄影棚。顾不上喝一口水,她立即拨通电话询问起丈夫手术的情况,当听到手 术异常成功的喜讯后,泪水终于从她那张坚毅的脸上奔涌而下。

  那天晚上,秦志钰翻来覆去想了很多:虽然张弦早就说过,他最不喜欢女人像藤似的缠着男人,他与她应各有独立的 事业与空间。结婚后,他们正是这样做的。但眼下,在他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她却无法分身尽妻子的义务,这样的女人称职吗 ?完美吗?她无情地审视着自己,第一次后悔选择了导演这个行当。

  张弦手术以后,身体十分虚弱。身单力薄,年纪尚轻的女儿张为一个人根本照顾不来。在这种情况下,前妻张玲终于 抛弃了过去的恩恩怨怨,经常到医院去照料张弦,为他烧各种可口的饭菜补养身体。对此,秦志钰十分感激。女人和女人可以 因为爱而产生误解,也可以因为爱而走到一起。此时,两个女人终于冰释前嫌,她们只有一个共同心愿:挽救张弦的生命,让 他生存的质量尽可能地高一些。

  1995年春节,秦志钰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假期。她没日没夜地在张弦的病床前守候了4天4夜,想竭力弥补前一段 的愧疚。农历大年初二晚上,她照料张弦睡熟后,感到自己头重脚轻,一量体温,竟高达39℃。此时,已是夜里11时了, 她摸着黑,独自一人到医院去打点滴,第二天又接着照料病人。

  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张弦的身体恢复得很快;《杨开慧》经历了许多波折,也终于封镜,于1995年6月在北京 试映。张弦利用化疗的间歇期到北京调养、并出席了首映式。这是他生病以来,他们最舒心的一段日子。

  生命的最后对话情深义重

  1995年夏天,张弦应邀到东北参加了一个关于农村题材电影的研讨会。在那里,他接受了《长春日报》记者的采 访,刚刚经历了生死关头的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回顾与反思。在谈论情感问题时,他深有感触地说:“婚姻是没有学校的,有 的人在事业上可能很成功,但在婚姻上可能不是智者。”他似乎在诘问自己的灵魂:你对婚姻尽到责任了吗?在心灵深处,他 对于自己伤害过的人,一直留着一份深深的歉疚。

  刚从东北回到北京,张弦就收到从南京传来不幸的消息,前妻张玲也得了癌症,并且同样是胰腺癌!这一切是那么突 然,又是那么巧合,张弦夫妇都被这消息震惊了。他们立即飞往南京,决定尽力挽救张玲的生命。

  看见饱受病痛折磨的前妻,更增添了张弦的负罪感,他对女儿张为说:“我感到她是在为我受罪,一点点消耗着自己 的生命。”

  秦志钰非常理解丈夫的心情,她以她的体谅与大度尽力为张玲忙着一切。在张玲、张弦治病最需要钱的时候,她成了 两家人最有力的经济后盾,她拼命地接片去拍,为病人筹钱,使张玲能及时住院就医,用好药新药;她支持张弦经常去看张玲 ,亲自给她买好药品和各种营养品……在共同的灾难面前,在她的大度与善良面前,横亘在两家人中间误解的冰山一点点开始 融化了。

  然而,爱心依然没有挽回张玲的生命,1995年底,她终因病情恶化与世长辞。张弦支撑着病体出席了张玲的遗体 告别仪式,并把她安葬在了白龙山公墓。

  张玲去世后,张弦夫妇基本留在了南京,一方面张弦要休养,另一方面秦志钰应邀为江苏台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 成功少年》,这样她可以边工作边照料张弦,聊供家庭巨大的开支之需。

  1996年8月,张弦到医院复查,发现癌症复发,并全身转移,不能再做手术,只能采取吃药、化疗等保守疗法。

  秦志钰不得不忍痛面对现实:张弦的日子不多了。拍完《成功少年》以后,她谢绝了所有的片约,留在张弦身边陪伴 他。即使北影厂评职称,她也放弃了极有希望的正高职称,没有离开张弦半步。那段时间,她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如果两 人能早一点儿调到一起,说不定能早些发现疾病的隐患,如果自己不是一味地工作、工作,用多点儿的时间陪伴丈夫、照料丈 夫,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张弦被疾病折磨得一天天消瘦下去,但他仍然不屈地同命运抗争着。每当秦志钰把精心做好的饭菜端到他眼前,喂到 他嘴里时,他总是那样地知足:“我多幸福啊,有你在我身边!”

  1997年3月中旬,张弦的生命越来越衰竭了。有一次,他从昏睡中醒来,突然问身边的妻子:“我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虽然做错了一些事,但总是个好人吧?”

  “你当然是个好人!”秦志钰不假思索地回答,眼睛也随之湿润了。

  张弦抿着苍白、干涩的双唇,朝妻子微微一笑,用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她,像是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又像是在与她告别 ,她看见他的眼中噙着一团泪。这是刻骨铭心的一刻,他们就这样默默相视了几分钟,张弦把右手从被子里伸出来,秦志钰紧 紧地将它握住,两个人似乎都想把对方永远铭刻在心底……

  这是他们最后的对话。3月19日,张弦合上了双眼,安详地走了。在他清醒的时候,他们曾商讨过身后事,秦志钰 提出,墓地仍选在埋葬着张玲及张弦父母的白龙山公墓,他点头默许了。遵张弦遗嘱,秦志钰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上“性格即命 运”作为墓志铭,并在墓碑上刻上了他的七部代表作的书名。

  1998年3月19日,在张弦辞世一周年的日子里,秦志钰与张远、张为在隆隆的春雷声中又来到了白龙山公墓, 看望了张弦及安葬在另一墓区的张玲,并在他们的墓前各献上了一束鲜花。见张玲墓碑上的金粉有些剥落,细心的秦志钰又找 来工匠重新修葺一新。当时张远和张为都没有说话,只是离开时,张为默默地挽住了秦志钰的胳膊。这一晚,是无言的感谢和 理解,秦志钰的眼眶又湿润了……毕竟,张玲与张弦那痛苦而彻悟的爱情帷幕最终落下了,而活着的人将会活得更好。

  1999年4月中旬,当笔者在北京采访了正忙着为电影《北京人》做后期的秦志钰导演时,她坦诚地说:“尽管我 与张弦的前妻张玲过去很少来往,但我们不是仇人,是爱心使我们大家能相互理解,处理好这种复杂的关系。如今,我与张弦 的儿女张远、张为相处得十分和睦,他们的儿女都亲热地叫我奶奶。我们大家都很珍惜这种感情。”

  世上最亲爱的人走了,但秦志钰没有被击倒,她还计划着为张弦出文集,并策划着把张弦的剧作《赛金花》、《陈圆 圆》搬上银幕和荧屏。她觉得那是对丈夫最好的纪念。 (《知音》)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影视音乐 >生活时报 >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