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影视音乐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北京晚报


关于历史 电影 自己--姜文有话要说

余韶文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1月12日 18:12 北京晚报

  导演吴子牛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他之所以敢接手执导《国歌》这样一部难度极大的影片,是受到片中主人 公田汉先生当年一句话的鼓励———“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无望和无救的”。其实,像吴子牛这样饱含忧患意识从事文 艺创作的还大有人在,姜文的《鬼子来了》就是一例。这部通过平凡生活故事映射出中日文化差异进而总结抗日历史经验与教 训的影片,除了创作阵容强大、娱乐因素众多之外,历史反思的深入也是其尚未面世就已格外引人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日,记者数次走访了正在京城某胡同深处幽静的剪辑机房中进行《鬼子来了》后期制作的姜文,请他畅谈与影片相 关的创作话题,辑成以下十话十说。

  一、《鬼子来了》创作的源头很远

  每次谈起这样一部把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深刻而不肤浅、内敛而不张扬的抗日题材影片,全身心投入其中已近两年的 姜文总是兴奋成一架说话的机器。《鬼子来了》的创作基于姜文在中日文化比较方面超常人的强烈兴趣与深刻认识,而姜文把 这种创作源头追溯得很远:“1982年我在中戏上学时,班上来了一拨儿日本留学生,和我们同龄,关系也特好,走的时候 依依惜别,甚至有和我们班同学谈恋爱的。当时我就很奇怪,他们和我小时看的抗日电影中的松井之类的日本鬼子说的都是一 样的话,怎么态度和人的精神面貌却和松井他们那么不一样?他们和松井他们也就是差一代人,二者形象却怎么也重叠不到一 起。从那时起,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听了很多亲历过抗日战争者的讲述,后来有机会去日本时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看了许多如 《菊花与刀》之类的人类学、社会学著作……到现在,我渐渐地能把这两类日本人的形象重叠到一起了,他们其实就是一回事 ,只不过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这就令我毛骨悚然:一个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很容易变成一个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兵。

  二、鲁迅就是从对比中找到不足的

  在对日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姜文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日本善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优点的 敌人。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些优点而是将其模糊掉,不承认它,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与灾难。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场侵略战争就 是明证。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觉得鲁迅思想的形成和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与他年轻时在日本呆过,产生 过比较有很大关系。”回顾日本侵华的历史,姜文特别强调说:“我觉得一场灾难的发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灾难过后我 们不能深入地研究和总结这场灾难的根源。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一直想拍一个中日间的故事。”

  三、《鬼子来了》的创作是从音乐开始的

  据姜文回忆,《鬼子来了》的故事原本“隐藏”在他为拍电影而看过的众多小说之中,并没有清晰地凸现出来。而最 终诱发灵感的是他当时常在车上听的音乐。“这有点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当时我是先迷恋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 我一听那歌剧中的音乐仿佛就能闻到70年代的味儿,心里就翻腾上了。这次给姜文带来灵感的是两张风格迥异的CD,一盘 是日本军歌,另一盘是当代音乐隐士刘星的专辑《一意孤行》。前者激昂有力中带有霸道倾向,后者则尽得中国文化超脱与空 灵的真谛。姜文从日本军歌中听出了“民谣式的儿童歌曲的痕迹”,听出了其中有一种“青春期的无法控制的疯狂和理想”, 并认为“这种疯狂如果被邪恶的力量所引导很容易做出意想不到的暴行”。对于《一意孤行》的境界,姜文倒是非常欣赏。但 他认为要想达到这种高境界,必须有“日本军歌”那样的实力做基础,否则只能是“商女不知亡国恨”了。

  四、“翻译官”的作用至关重要

  两种音乐的强烈反差突然让姜文想起了尤凤伟小说《生存》中的某些段落。“我当时选了好几个关于中日战争的题材 ,其中有《生存》。我看中的就是《生存》中的这一点———一个本来没有介入战争的村庄,突然来了一个日本兵和一个翻译 ,他们怎样互相面对?而由于这个翻译的作用,本来善良的老百姓不能正确地认识对面的敌人,以至于自大、膨胀,使用了错 误的手段。这其中有残暴敌人的问题,更有翻译官因为私欲而误导的问题,于是事情开始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故事的这个 核是我非常看好的。”

  五、我和日本朋友就像李玉和与鸠山

  我问姜文是否担心当年在中戏谈笑甚欢的日本留学生朋友,遇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一瞬间就会变成大屠杀的刽子手。姜 文认为这种两面性是很好地重叠在日本人身上的。他举例说:“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很熟悉的李玉和与鸠山,在满铁医院的时候 就是‘老朋友’吗!但是这种朋友关系挡不住鸠山当了宪兵队队长,以后把李玉和弄来坐老虎凳。虽然不耽误请李玉和喝杯酒 、谈谈佛教,但是密电码得拿出来。这种事太多了,朋友归朋友、原则归原则,日本人的原则性和国家利益的概念非常强。”

  六、好电影是深入之后的浅出

  在剪辑台上,可以看到《鬼子来了》中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特别是因为翻译官的故意误传而产生了很多噱头, 这会不会影响观众深入体会隐身于这些戏剧性之中的文化比较内涵呢?姜文认为电影首先得好看,“要是一上来就是我刚才说 的那些大道理,观众就都跑了。我想说的道理只是冰山水下部分的那十分之九,所以我觉得好电影是深入之后的浅出,好文章 、好书都是这样。而我们的很多文艺作品是浅入深出或者深入深出,就把观众给吓跑了。

  七、鲁迅的爱国主义是高境界的

  就《鬼子来了》这样一部影片,我很有兴趣听姜文谈一谈关于对“主旋律”和“爱国主义”的理解。姜文认为,爱国 主义不需要唤起,“只要一个人还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会爱自己的祖国。”姜文还特别谈到了鲁 迅,“他对自己民族与文化中某些问题进行讽刺与挖苦,这也是充满了爱的。他为什么不挖苦日本去呀?因为他是想让中国这 ‘病’没了,比日本强了,这是最大的爱国。反过来个别人为了自己的私欲违心地故作赞扬歌颂状,而不让人们看到问题的实 质,那就像我们片子中的翻译官董汉臣一样了。我虽然达不到鲁迅那么高的境界,但我很崇拜和欣赏他。他有时候表现得比较 尖刻,但他看问题很准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看不到问题、不愿意看到问题或者看到了也不愿意说。鲁迅这种高 境界我理解就是‘民族魂’。要是有那么几百个鲁迅,这个国家就会很了不起。”

  八、我最终的理想是当作家

  从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到眼下执导《鬼子来了》,姜文两次当导演的同时都参与了编剧工作,联系到他的 思考与研究方向,我问姜文是否发生着某种创作兴趣上的转变。姜文坦言:“我从小就最尊重两个行当的人———作家和作曲 家,他们是创作性最强的,能真正达到无中生有,凭空想出一个故事、唱出一个曲儿来。我最终的理想是当作家。但我现在没 有这个自信。这就像一个初学自行车的人,明知道该往哪拐,但是弯子拿得太大,弄不好还摔一跟斗。电影的技术性太强,还 是当作家自由一些。”

  九、我最不愿意电影拍完的那一天到来

  姜文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导演,他对电影拍摄过程的描述也是与众不同的:“开始拍的时候是乱七八糟,我只知道什么 ‘不是’,不知道什么‘是’。那种单细胞要变人的感觉吸引着我往前走,荆棘丛生,遍体鳞伤。到最后我发现亮光好像就隔 着一层雾,但就是够不着。很困难,但也很有兴趣。当我一旦触摸到这光亮了,又发现这光亮是拿不住的。所以作品一旦完成 了,我就觉得好像不是我创作的,而是原本就有的。我只不过是个寻找者———找到她,拂去她的灰尘。很多人嫌我拍电影时 间长,拍得慢。说句实在话,有时我真不愿意把电影拍完,我就愿意晕在这里头。剪辑机最后搬走时我不愿意看,我心里怅然 若失。”

  十、《鬼子来了》是一部成人作品

  姜文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浪漫的作品,他比较喜欢那种浪漫,因为导演时可以为所欲为。《鬼子来了》则 不同,“这是一部成人作品,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阳光灿烂的日子》。所以我每一锤子都必须砸准,得瞄一下 ,另外思考的时间也比较长。”

  采访姜文的录音里还有很多精彩的话题,限于篇幅,无法在这里--刊录。从前期筹备到外景拍摄再到后期剪辑,姜 文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一是慢,二是认真。当然这两点也是统一的。我的预感是,这部认真拍摄的作品会得到观众认真的对待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影视音乐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