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影视音乐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关注娱乐“冰点”:实验话剧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1月15日 11:09 长江日报

  现在,戏剧的关注群正在越缩越小,话剧更成为文化娱乐的“冰点”。但是在北京一条狭小胡同的小剧场里创造了一 个所有话剧演出制作人梦寐以求的奇迹:自夏季至今,一场话剧连演40场,场场爆满,而且观众大都是年轻人———也就是 最有消费潜力和发展潜力的人群。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种叫“实验话剧”的东西,创造这个东西的是一个叫“孟京辉”的人。

  创造了奇迹的的话剧有一个怪怪的名字:《恋爱的犀牛》。

  “实验”的感觉在《恋爱的犀牛》开场以前就开始弥漫。演出铃响后,导演孟京辉幽灵般地闪出台口,手里捧着一张 纸不紧不慢地开始念《观看演出须知》。这是一份很坦诚很朴实的“须知”,它诚恳地感谢每一位到场的观众,详细地告诉你 这部话剧的精确演出时间,最后说:“为了保证演出的质量,请您现在就关掉您的手机、BB机。”谁知,这句话被孟京辉慢 悠悠地念了十四五遍,一字不差,仔仔细细,从头至尾是同样的语速和语调,最后场内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开心地笑了起来。孟 京辉就这样其乐融融地关掉了所有人的手机、BB机。

  不厌其烦的执着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几乎是孟京辉“实验戏剧”的精髓。

  80年代末,国内一些人开始实践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时话剧界另一位十分有创意的人物牟森提出“新戏剧”的叫 法,而孟京辉认为“实验”是这种戏剧形式的精髓,是它真正的品格,因此他便在各种场合大谈“实验戏剧”的概念。最终, “实验戏剧”这个词终于被大家慢慢接受,成了一个先锋、前卫的概念,也成了日后孟京辉从事话剧实践的标志。

  从无人喝彩到掌声响起来

  开始接触戏剧时,孟京辉还是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师院学习毕业后,孟京辉当了语文老师,一干就是两年,两 年后他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

  刚开始做实验话剧的时候,孟京辉更多地追求戏剧创作和表现形式上个性化的东西,那时的几部戏《送菜升降机》、 《秃头歌女》等均具有强烈的叛逆味道,很学生化。他摒弃所有传统,比如不让演员排练,演出时取消演员谢幕……在《秃头 歌女》中他甚至在演员表演过程中突然“定格”,停顿长达3分钟,结果观众不但没有掌声,反而以为演出结束了全部起身退 场。

  “以前我做的更狠一点儿,和观众对立的东西比较多。我希望我的方式和观众的审美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想追求人 们没听过、没见过的各种表现手法,可后来发现那只是用别人的瓶子装自己的酒。现在我已经学会用另外一种方法和观众作更 恰当的交流。”

  由于与观众的审美习惯有较大反差,孟京辉在1991年排演的《等待戈多》和1993年上演的《思凡》中,开始 尝试与观众更为合理的沟通。《思凡》是孟京辉1992年成立“穿帮剧团”后的第一部戏,此剧从1993年到1998年 共演出了100多场,都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应该说,从《等待戈多》开始,我的戏没有赔过钱。《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观众将近3万人,《恋爱的 犀牛》观众也将近2万人,观众看我的戏能获得很强烈的感受,就说明他看懂了,说明我的戏剧属于人民,不然就只是小圈子 里自娱自乐的东西。”

  实验话剧将走“人民戏剧”的路

  1998年,孟京辉导演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在北京上演,从这时开始,孟京辉提出并开始尝试“人 民戏剧”的概念。

  “人民和时代联系在一起,可以赋予很多新的含义。实验戏剧本身是具有个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感的,我的戏从观众 看不懂到现在有人看,而且观众中最多的还是年轻人,这说明这种戏得到了人民。过去我曾经一味地与观众对立,而实际在意 识上,我们搞的东西是反传统的,传统的东西越强大,我们的反作用力就越强大。后来,我们另辟蹊径,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得到了人民的艺术。没准哪一天,‘实验戏剧’会成为主流戏剧,而传统的会沦为边缘。所以观众在进步,我们也要进步, 共同进步,这个时代和下一个时代才有希望。”

  孟京辉希望将他的理念用一种别人能看懂的、看似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他在“实验戏剧”上的尝试,是坚忍甚 至是痛苦的。他每次排演戏剧的过程都不像他的戏剧看上去那么轻松,“有时你会有100个理由可以放弃作戏剧,有社会的 理由、人性的理由,这时候你只能和它说不。在很多诱惑或者是挫折面前,坚持很重要。”

  “我生活没什么原则”

  坚忍几乎可以说是孟京辉个性中的亮点,他做事常常看似麻木不仁、漫不经心,然而他总会在不厌其烦中渐渐地接近 着自己的理想。在多年的戏剧实践中,他非常重视听取观众的意见。在他戏剧演出的节目单上,常常留有一张“观众调查表” ,以便详细地了解观众对他戏剧的意见。在《恋爱的犀牛》上演时,每场演出结束后,他还与几位主创人员整齐地坐在台上, 听取观众的意见,回答观众的问题。在该剧40场的公演中,有37场用这种方式与观众进行了交流。孟京辉说:“我希望我 的戏剧带给人们一种勇气,一种生活的勇气,笑的勇气。”

  看过孟京辉戏剧的人,总会对其中充满睿智的台词、意想不到的舞台道具或者演员出乎意料的表演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说话滔滔不绝、爱出风头的艺术青年。可实际上孟京辉谈起他的私人生活往往寥寥数语:“平时喜欢看看 书,和朋友聊聊天,酒不能喝,一喝就晕,烟晚上12时以后没准抽两根。电视我不太喜欢,电影喜欢一些有尊严的东西。我 生活没什么原则,不激烈……”

  孟京辉的实验戏剧档案

  《等待戈多》(1991年):涉及平等和人类生存的无奈。

  《思凡》(1993年):通过尼姑与和尚间的情感、交流,体现青年向往美好、自由的愿望,对人性解放等话题作 出探讨。

  《阳台》(1993年):人对自身角色和别人角色扮演和互相扮演的一种兴趣。

  《我爱XXX》(1994年):用强烈的话语权利找到我们这代人拥有的世界。

  《放下你的鞭子,沃依采克》(1995年):表现一种个人和社会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阿Q同志》(1995年):揭示知识分子中的卑鄙和追求。

  《爱情蚂蚁》(1997年):带歌唱的一部音乐性质的小戏。

  《坏话一条街》(1998年):关于语言的一部戏,语言被消解、被构成的一个过程。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1998年):宣扬人的尊严,反抗不公。

  《恋爱的犀牛》(1999年):借残酷的爱情揭示了人的不平等的对立,以及人和社会发生联系时,在某种对立下 ,人怎样地成为牺牲品。(大鸣)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影视音乐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